邯郸设立“企业家有求必见接待日”
[48]《语录》,《鲁斋遗书》卷二。
这种理论只看到人性的自然因素,却否定了它的社会条件,也就是否定了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。[84] 天柱地维之说固然错误,但以心性为天地立极,却更加荒唐。
敬也是为了养吾心而作万物之主[97],但明确提出主静作涵养本心的主要方法,这不能不说是对朱熹思想的又一个发展。临刑前,他写自赞道:孔曰成仁,孟云取义。性是理的主观表现,它和道是同一层次的。朱熹死后,朱陆两家争论激烈。[243]《御试第一道》,《文山先生全集》卷三。
[236]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。他所谓性之所本者天[216],即是本于造化流行之自然。从此以后,朱熹理学便成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。
[66] 这样的道德原则,是不可改变的,是天所赋予的。[22]《北溪先生全集》三门卷八。它与生倶生,具于人心,因而是人心之所固有。所以然是就上面委曲看其因甚如此,是理之来历根源也。
这样,他的哲学就由理一元论转变为气一元论,即由唯心论转变为唯物论。他说:即吾一心而观之,方喜怒哀乐之未发也,浑然一性而已。
这就是人心之灵可以奠人极而位天地,因此,一切由人心来主宰,上自二气五行之运行,下至宫室屋漏之间,无非此心之发现。[225]《润泮讲义序》,《黄氏日抄》卷九十。他用朱熹的体用说,解释道与物的关系,认为未有物之先有道之体,既有物之后便是道之用。当然,他并没有否定理不杂乎气的说法,即承认理气终为二物。
事实上,陈淳给予道以更多的注意。可见他把太极安置在人的心中,就是以心作天地万物的根源。即要求人君用功之要,专在屏去物欲[108],静时以此涵养,动时以此省察,以此存天理,以此遏人欲[109]。因此,只能说性相近,而不能说性善。
不用足履而专靠目视,则有空劳望想,亦绝无可至之处。[102] 以仁为理,这正是理学的特点。
他讲天地之不息为道,却并没有指天地为道,而是说道之在天地犹水之在地。故万物通行者道也,万古不易者理也[25]。
在思想方面,他要比朱熹的其他弟子深刻一些。其相似之处,在于心即宇宙、宇宙即心的思想。[173]《宋元学案》卷八十六。其实理不外乎气,得天地之气成这形,得天地之理成这性。[148]《乙酉上殿札子三》,《鹤山先生大全文集》卷十六。这里所谓性是没有道德属性的。
黄震揭露说,传心之学不是别的,就是禅学。所以说,人心虚灵,一念内觉,万物皆备于我矣[184]。
[115] 这样,就把目的和方法统统转向主体。无论如何,它为朱熹理学向王阳明心学的演变开辟了道路。
[178]《书·钟运使季玉》,《黄氏日抄》卷八十四。朱熹集各家论诚于一贯,以建立他的天人合一之学。
[40]《北溪先生全集》四门卷五。能求而不失其本心,则可以自立,可以宰物。宋明理学所讨论的知行难易问题,主要是何者更为重要的问题。[202] 这句话反映了黄震的思想倾向和特点。
黄震指出,程说辩析精微之极,但仁者爱人,此正吾夫子之言,岂可因博爱为仁非原道哉?‘原道不可非也。另一方面,魏了翁把形而上的理同形而下之器统一起来,是为了进一步论证理在心中、心与理一的心学思想。
而吾身之体,则是气之流行发现者。尚详世变者,指经术为迂。
[77] 明明德是明心中之理,新民是成天下之物,心与物的关系是体用关系,这是他所谓体用说的根本内容。因此,他很重视下学及致知力行功夫。
但他在朱熹哲学体系范围内,着重发挥以人为核心的心体说,强调反身而诚的求仁说,却不容忽视。他以元气或太虚之气为宇宙本体或本原,因此,他所谓道不再具有本体的意义,而是元气本身运动变化的规律。又如所谓圣诚而已矣,就是中庸所谓天下至诚,是指人心实有此理而言。在这里,他确实看到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是从现实社会关系中总结出来的,它存在于这些实际关系之中。
[137] 这是用象数学的观点来解释太极之理,同时又具有本体意义。乃知世间为长物,惟有真我难灭磨。
朱熹也讲过浩然之气,他是从理学观点来讲的。鉴明水止,其体虽静而可以照物,是静中涵动,体中藏用。
他一方面积极批判陆学,捍卫程朱的正统地位。要其归宿,只在‘中正仁义而主静之一语。